团学工作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学生工作 -> 团学工作 -> 正文

8天扎根兵团连队:纺织服装学院学子解码乡村振兴——从“土专家”到科技赋能,看基层实践的破题路径

信息来源:学院团委办公室 发布日期:2025-07-19

     2025年7月6日至13日,塔里木大学青锋调研队14名队员组成实践团,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团四连、五连、八连、十一连开展为期8天的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通过采访“新农人”、基层干部,走访农业企业,挖掘特色种植、生态治理、科技赋能领域的鲜活案例。这场实践不仅成为高校学子“知行合一”的课堂,更提炼出乡村振兴中“人、技、产”协同的可借鉴经验。


新农人:特色种植的破局之路

  实践首站走进十团四连,队员们与十间棚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世奇、“兵团恐龙蛋第一人”陈德强深入交流。在两位“新农人”的带领下,团队参观了羊肚菌种植大棚、羊角蜜培育基地及恐龙蛋李种植园,详细了解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要点、生长周期管理及市场销售渠道。从试种失败到亩产翻番,这些“土专家”用坚守诠释了兵团人的韧劲。实践队员总结说:“这些‘土专家’用数年坚守破解了种植难题,其试错经验成为连队特色农业的‘活教材’。”

基层干部:治理与产业的协同密码

  在十团八连,队员们与基层工作者孙力、陈凤展开深度访谈。孙力分享了带领连队发展特色种植、推动合作社规范化运营的历程,陈凤则讲述了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如何发动村民参与、让“脏乱差”变身“绿富美”的故事。“他们把论文写在连队大地上,这种实干精神让我们深受触动。”这些基层故事的描述,让队员们对“乡村振兴不是口号,而是点滴行动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科技赋能: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样本

  十团五连的现代化农业场景给队员们留下深刻印象。在新疆塔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创始人陈学亮带领大家参观天山小米加工厂、孜然加工厂,自动化分拣设备、冷链仓储系统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的赋能。“一台烘干机就能让小米损耗率降低15%,科技才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。”

青年思考:乡村振兴的人才与文化命题

  实践最后一站是十团十一连,队员们在“大治渡槽”、老式土坯房前驻足,聆听老军垦讲述屯垦往事。调研中发现,连队虽保留了深厚的兵团文化底蕴,却面临人才流失、产业单一等现实难题。这让我们反思,青年学子该如何用专业所长填补基层人才缺口。这一问题,不仅引起了队员们强烈的探讨,也激励着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。



实践展望:引思考,创多元发展

  8天的实践中,队员们白天深入田间地头、厂房车间收集一手资料,夜晚召开研讨会梳理见闻、碰撞思路。此次“三下乡”活动不仅成为一堂鲜活的实践课,更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多元性。“我们带回的不仅是调研报告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”这次的实践活动结束后,团队将持续整理调研成果,为乡村基层发展做出一些青年力所能及的事,更期待未来有更多学子带着知识与热情,扎根乡土、服务振兴。


文字|籍心荣 刘春晖  摄影|刘雅文 陈宇









 

 

图片    
图片    



 




 

 

图片    
图片    



 





 

 

 


 
图片    
图片